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关于我市麻竹笋用林经营管理的建议

    
   
    市科技顾问团顾问 马光良
   
    麻竹作为优质的用笋竹种,从1998年起已成为我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主要竹种。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营建20000余亩麻竹笋用林,目前已陆续开始进入投产期。根据笔者最近到江阳区弥陀镇潜力村进行麻竹栽培管理技术现场培训和实地考察,结合其他县区麻竹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
    一、存在问题
    1、竹农普遍缺乏经营管理技术
    麻竹为外来竹种,我市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了解甚少,川内有关科研单位的系统研究也仍在继续之中,因此许多林业技术人员均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技术,在指导农户进行生产时难免不发生偏差或技术不到位的现象,一般竹农的经营管理技术就更缺乏了。如种植后任其自然生长,施肥不到位或根本不施肥,或者保留母竹过多、或者修剪主枝过低,或者采笋方法不当,从而造成竹笋利用率低,笋头污染严重。
    2、盲目采笋影响长远效益
    由于麻竹是见效极快的经济竹种,如果采用竹头苗造林,在造林的第二年就有竹笋生产,如全部收获,将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早竹笋,早上市,价格好,因此,一部分农户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盲目采笋,见笋就割,以致造成留养的母竹少母或根本不留母竹,或者只在生长后期留养母竹而生长期缩短,这对下一阶段的竹笋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影响麻竹种植的长远经济利益。
    3、缺乏良好的产供销体系以及加工企业
    到目前为止,全市麻竹发展相对集中连片的有合江的白鹿镇、榕山镇,江阳区的弥陀镇、通滩镇,泸县的天兴镇、喻寺镇、玄滩镇、牛滩镇、嘉明镇,龙马潭区的特兴镇、安宁镇、胡市镇、长安乡、石洞镇,纳溪区的大渡镇、护国镇、天仙镇、白节镇等及其周边乡镇,而全市仅有合江榕山镇一家麻竹加工厂,其加工能力也很有限,有组织的外销组织几乎没有,仅在旺季时个别小商贩到产区进行少量收购运往重庆、泸州等城市销售。
    根据麻竹的生长发育进程,一般情况下,从麻竹的植后3-4年即可进入正常投产期,正常投产期的麻竹可达30-70kg/丛.年,且麻竹的盛产期主要集中在7-8月,因此缺乏麻竹的加工或有组织的外销,将制约麻竹规模化发展,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和种竹积极性,如果加工或外销工作做不好,势必重蹈当年的柑桔发展之路,进而影响“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效。
    二、建议
    1、强化科学研究。各有关科研单位加强科学研究,尽快掌握麻竹在本地区的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
    2、加强技术培训。各级主管部门应利用各种形式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竹农进行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和竹农真正掌握麻竹经营管理的科学技术。对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区,可以镇或村为单位出面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发挥科技优势。
    3、搞好加工和营销体系建设。各级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搞好麻竹的加工和营销。在当前,可以通过各级村民委员会或部分有能力的营销人员,形成销售组织和组建麻竹经营协会等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发布麻竹笋产量信息,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以便在麻竹高产时能及时有效的组织销售,不至于影响农户种竹效益。特别是不通公路或路况较差,车辆通行困难的地区,可以提前作好道路规划或路面养护,保证道路畅通。由于竹笋的保鲜技术目前尚未突破,鲜笋保存最多3-5天,而在高峰期平均5-7天就必须采笋一次,因此运输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4、抓好规模化建设。对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区或零星成块的地区,应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规划,以及政策引导,利用已有的麻竹,就地育苗或就地取苗造林,使之连片形成规模,以便发展加工企业或组织外销。站在全市麻竹笋用林发展的高度,结合麻竹的规划和发展布局状况,以及周边的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和自建麻竹加工生产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麻竹产业的良性发展。
   
   
    (本期责编:蔡 军)
   

 


泸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王利 先生
地  址: 四川省泸州市
邮  编: 646000
传  真: 0830-3112931
电  话: 0830-3196363
E-mail: [email protected]

推荐给朋友

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