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和思考
市科技顾问团顾问 刘亦可
改革开放以来,泸州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为主题,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以粮食、畜牧为主的农产品快速增长,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阶段,90年代,以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为主要特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三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出现卖难问题,农民增收缓慢,按照市场需求,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进行结构调整,核心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和问题
(一)成效
通过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业档次、水平提高。主要表现为产品调优、品种调特、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初步形成了畜牧、优质米、蔬菜、茶叶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了“凤羽茶”、“罗沙贡米”、“龙马乌鸡”等优质名牌产品。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目前全市已培植和发展了20个省、市级以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为载体的龙头企业,使农业链条拉长,农业效益增加。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到20%以上,不断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是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通过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工生产率,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全市约16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劳务输出突破100万人。2003年全市城市化率28.8%。
四是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以上,打破自然经济格局。种植业越来越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粮食面积逐步减少,多种经营面积增加,非粮食产品耕地利用比例已达30%以上,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经营转变。
(二)当前存在问题
1、在认识上存在种多种少,计面积算比例问题,以数量论英雄,农业结构出现趋同化,没有把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2、在工作指导上行政行为偏重,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导向较差,造成结构调整的主体“错位”和“缺位”。
3、农业主导产业还未真正形成,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省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能够统领全市农业的产业和产品。
4、农业产业化程序低,龙头企业数量少,档次低,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差,全市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重点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用抓工业的思路和办法来抓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八大”产业,近期突出抓好5个主导产业和6个重点工程项目。
5个主导产业:畜牧业、优质水果业、优质蔬菜业、优质水稻业和笋竹两用林业。
6个重点工程项目:100万头优质生猪换种工程、100万亩种草养畜工程、30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建设工程、3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工程、100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工程、100万亩优质稻工程。
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1、正确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今年来,一些地方对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认识不清楚,在加强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对农业结构畏手畏脚,甚至停步不前。为此,要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粮食生产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要有新的办法: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指数,不断满足市场对粮食的需要。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米、专用米,加大粮食加工转化力度,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三是合理利用土地,对基本农田要保护好,而对非基本农田要放开放活,发展非粮食产品,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2、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要走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路子,而现行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是农业结构调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规模经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土地规模经营方式,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当前由于粮价上涨,土地价格上升,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成本增加,制约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另一种是产品规模经营方式,通过加工、营销企业和组织,把分散的产品汇集起来,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3、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带动主体和关键,农民群众是基础和载体。龙头企业与农民既是一对合作者,又是一对利益的竞争者,既对立又统一。在一般情况下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当前的问题是利益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只是“买卖”关系,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一是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如合同契约、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二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律意识,认真履约,依法办事。
4、正确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目前正处在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计划经济在农业上还较浓厚,政府至今尚未根本改变下计划定指标、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把工作着重点放在抓农业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的发展上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权,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规划不命令,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服务不争利。重庆市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方法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农民参与”。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在抓招商引资、营造投资环境上,使全市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本期责编:蔡 军)
|